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自媒体的运营策略研究综述 ——以《吴晓波频道》为例

一、前言

根据腾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891亿,公共平台汇集了1000多万公共账户和20万第三方开发者。直接推动信息消费达到1743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4.54%。

事实上,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始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兴媒体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我们媒体本身的低门槛和广泛的沟通方式吸引了许多人开始经营自己的我们媒体。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媒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仅聚集了大量的粉丝,而且通过电子商务、广告、社区等形式探索了一条非常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媒体商业化道路。然而,我们媒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严重、运营效率低、利润模式不盈利模式。如何运营我们媒体是当前行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吴晓波频道作为新榜单指数稳定在900左右,长期占据新榜单20强,多次获得2016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2015十大最受欢迎企业家媒体等媒体领域荣誉,在经营良好的媒体中,具有典型和参考意义。本文试图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我们媒体的实践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二、国内外自媒体相关研究的现状

2.1国外自媒体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媒体(We Media)研究具有开始早、发展快的特点。

这个概念早在2002年就出现了。在接下来的2003年,一些美国学者指出,随着互联网社区、博客等新事物的兴起,许多科技爱好者逐渐参与新闻对话,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We Media未来将成为主要媒体(Dan Gillmor,2003)。许多外国学者也对对说We Media深入研究了定义。We Media下一个更严格的定义:我们媒体是普通人在加强科技和与世界知识体系联系后,逐渐了解人们如何提供和分享自己的事实和新闻的方式(Shayne Bow ** n,Chris Wills,2003)。

2.2国内自媒体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自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媒体的形式、分类、特点和运营模式上。

在形式和分类方面,根据社交媒体生活方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2009年,学者罗斌认为,博客是我们媒体的主要表达形式,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博客与传统媒体不同的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沟通方式,我们媒体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形式。因此,2014年,学者张晓提出,如果我们媒体可以分为博客、微博、微信和 SNS 网站可分为社交自媒体、产业链延伸自媒体、小群体传播自媒体和新经济自媒体。目前影响力最大、最具想象力的自媒体形式主要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微博。

在我们媒体的特点上。2014年,一些学者指出,我们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互动与整合、广泛的传播辐射、双向反馈和节点共享。2015年,一些学者提出,我们媒体进一步具有平坦的沟通生态、多元化的沟通渠道、知识化的内容制作和组织观众维护的特点

在运营模式方面,主要集中在对自媒体盈利模式的研究上。一些学者可以尝试广告 软文本、会员招聘、增值服务、版权收入、奖励资金和平台收入六个维度的盈利模式,根据平台的差异,梳理自媒体的商业模式,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一些学者还建议,自媒体可以作为一个网络虚拟平台,探索基于内容聚集的粉丝线下活动的推广O2O 模式,作为一种盈利的方式。然后,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我们媒体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以连接为我们媒体运营的中心思想,通过个性塑造和活跃的社区,实现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联和交流,最终实现盈利的目标。

2.3自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

目前,清博大数据、新名单等专门评估和排序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内容数据价值的第三方机构已经出现在中国。以周、月、半年、年为单位发布评估排名信息已成为行业公认的权威标准

根据最近发布的《2017年新媒体十大趋势预测》,2017年下半年新媒体将呈现十大趋势:1.微信官方账号阅读量持续下降,微信官方账号运营进入5 2时代,整个微信官方账号运营进入所谓的5 2时代,即行业平均阅读率下降到5%左右,开放率约为2%。(阅读率=阅读量/粉丝数,开放率=微信官方账号阅读会话人数/粉丝数);2.信息泛滥,优质内容稀缺,自媒体进入加速淘汰期;3.经营价值更加突出;4.音视频异军突起,内容加速迭代;5.多平台渗透分发有选择有重点;6.从个体到矩阵化、机构化;7.暴利时代结束,内容营销要有创意;8.内容实现多样化但受限制;9.不确定因素增多;10.加强线下连接趋势。

三、吴晓波频道的运营策略

3.1内容为王

无论是吴晓波的个人总结演讲还是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频道的内容制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是聚集用户的主要手段,也是探索各种商业模式的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吴晓波频道的内容制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早期,吴晓波个人专栏每周只有两篇文章。一是介绍在经济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人物,表达吴晓波独特的个人观点;二是解释近期一些热门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并进行评论和讨论。并配备推荐文件的内容。

后期引进了专业的运营团队,组织内容制作,在这个阶段除了保持原始内容外,还开发了许多新的金融专栏,如品牌新、德科房地产频道、金融日评价等专栏内容选择相对独立,以确保内容的可持续性和高效制作。

一些学者认为,吴晓波频道内容的成功主要在于,专业的内容主题选择和丰富准确的内容推送创建的产品内容服务,以信息服务为产品,以满足和满足特定受众或用户的特定需求。在这个层面上,吴晓波频道坚持泛金融主题,提供垂直和专业的内容,吴晓波频道的用户价值认同是认识到商业之美,倡导自我奋斗,愿意奉献和分享,反对 ** 丝绸文化。此外,吴晓波频道还开始创建丰富的内容,实现了图片 文本 视频的产品线。在内容推送方面,吴晓波频道采用了稳定、准确的沟通策略。推文固定在早上7点左右,每次推送 3 至 6 ,以文本 图片为主要内容形式。通过占据城市居民,特别是工作人员的起床时间,获得更高的阅读转化率。

3.2多渠道传播

据学者总结,吴晓波频道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移动平台和微信官方账号矩阵。

在移动平台传播方面,吴晓波频道最初主要基于微博、微信官方账号和在线视频网站,然后逐渐扩展到移动音频等领域。由于这些平台具有共享、拇指等功能,节目内容在 实现QQ 空间,微信朋友圈,新闻 APP 等社会领域的多次传播大大拓宽了传播渠道。

在公信官方账号矩阵传播方面,主要是通过投资自媒体,与著名金融媒体人秦朔、陈文茜、著名商人冯仑共同打造大头频道来实现的。这种矩阵传播使得吴晓波频道逐渐形成了移动平台 公号矩阵的交叉和社交传播矩阵。

3.3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

对于我们媒体的运作,吴晓波本人提出了四个原则:内容是唯一的沟通动力;没有价值观认同的社区是乌合之众;自组织是社区活动的基础;有价值的我们媒体必须探索电子商务模式。吴晓波认为,一个人会有很多标签,可能会生活在许多社区。但在同一个社区中,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必须相互认同。因此,当公共账户运行到300天时,他们将社区价值观定义为认可商业之美,倡导自我奋斗,愿意奉献和分享,反对 ** 丝绸经济使社区观众整体价值趋同。

之后,在一些年轻书友的推动下,开始建立书友会作为实体社区,使渠道完成线上线下 O2O闭环建设。目前,吴晓波书友会的社区活动反映了明显的连接需求特征,组织方式呈现了官方活动 自发活动、免费活动 收费活动、在线活动 线下活动的特点。根据社区活动组织的不同起点,吴晓波频道的社区活动可分为三种:以兴趣为连接点的活动、以用户需求为连接点的活动和以情感为连接点的活动。这些活动满足了书友的需求,增强了书友对吴晓波和吴晓波频道的感受,有效地增强了粉丝对吴晓波频道的用户粘性。同时,活动内容的后续报告可以再次使用,不仅可以作为内容的二次传播,还可以作为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形成社区运营的良性循环。一些学者指出,吴晓波书友会也已成为吴晓波频道开展品牌活动和付费内容营销的重要地位。

3.4商业模式清晰

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媒体最大的瓶颈之一是利润模式不清楚。此时,吴晓波频道还为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根据学者的总结,目前吴晓波频道的主要利润模式是基于社区经济模式下的个性化产品、内容 电子商务和知识支付。其中,个性化产品是个性化的拟人化产品,主要是基于个人品牌的影响力,成为人们做出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各种以吴晓波为核心的无形产品,如培训、旅游和有形产品;内容 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概括为社区电子商务 媒体属性。我们媒体的电子商务以循环社区为特定目标,以高质量的内容为情感维护,通过内容聚集特定的潜在用户群体,然后推荐和提供符合其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在这样的商业逻辑下,我们媒体的电子商务不再只能销售不同的个性化产品,而是基于自己的信用来更好的共享。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公共消费从生存消费转向发展消费,对高质量的知识和信息有很大的需求。在这种供需不均衡的沟通模式下,知识支付模式诞生了,筛选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也揭示了内容企业家试图重建新的网络知识沟通系统的雄心。吴晓波频道通过每天听吴晓波和思想食堂实现了不同层次的知识支付。

四、启发自媒体运营商和研究者

吴晓波频道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媒体运营商企业家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在我们媒体已经过了黄金红利期,进入竞争激烈的红海期,我们媒体运营商想要在红海期不被洗牌,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我们媒体经验,改进和提高自己,以应对竞争。

随着我们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研究人员还应加强对我们媒体现象的研究,为我们媒体的运营商提供有益的指导。与此同时,中国我们媒体兴起较晚,行业仍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也需要研究人员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促进中国新媒体事业的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

1.朱静雯,方爱华,陆朦胧. 吴晓波频道社区运营和图书社区营销的启示[J].出版广角,2017(04)

2.邹伯涵 ,罗浩.知识放、共享、付费为核心的知识传播模式[J].2017年(06)新媒体研究

3.芮益芳.吴晓波:社区红利属于内容者[J].商学院,2016

4.吴丹、任星莹、张梅兰.分析吴晓波频道的内容制作和运营策略[J].2016年(05)媒体运营

5.徐宏. 从“吴晓波频道”看微信公众号如何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用户黏性[J]2015(09)中国记者

6.甘恬.吴晓波:让内容开美店[J].传媒评论,2015

7.张小凡.分析当前自媒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2015(05)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8.张鸿飞,李宁.自媒体六种商业模式[J].2015,2015(12).

9.吴晓波.吴晓波频道:自媒体人的百日报道[J].2014年(9)新闻与写作

10.彭巍然,解应春.微信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J].2014(06)当代传播.

11.Dan Gillmor,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We Media’,

[J] Columbia Journali ** Review,2003(1).

12.郑畅.自媒体运营策略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D].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8.

13.周璐.自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以罗辑思维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4.新榜.自媒体前景如何?2017年下半年十大趋势预测[R].2017

15.腾讯研究院.2016年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R].2016

16.吴晓波.自媒体的18条军规.吴晓波频道.2015-11-03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